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快讯 > 正文

重置生物钟可缓解抑郁症-世界报资讯

2023-02-18 11:09:28 北京市石景山区社会心理联合会


【资料图】

摘要:睡眠节律紊乱会影响人的心理和情绪,超过90%的抑郁症患者有睡眠问题,研究人员希望通过重置生物钟来缓解抑郁症。图1. 在工业化国家中,多达五分之一的人是轮班工人 [2]。轮班工人罹患抑郁症的比例更高。 ---------------- 抑郁症被认为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出现,情绪障碍明显增加。 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昼夜节律紊乱和光照改变(例如,夜间人造光较多,白天接触的自然日光较少)会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夜班工人罹患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疾病的风险较普通人高出25-40% 。 为了研究昼夜节律紊乱与精神疾病的关系,研究人员邀请23人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实验。在第一阶段,参与人员保持正常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昼夜节律;在另一个阶段,参与人员进入一个模仿夜班工作模式的睡眠-觉醒周期。研究人员通过一个问卷量表监测参与人员的情绪变化,结果发现,“夜班工作模式”导致参与人员情绪急剧下降,并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未见好转 [1]。 该研究结果表明,轮班工人抑郁症风险增加的一个原因是身体内部生物钟与外界日夜交替节律的错位。研究表明,超过 90% 的抑郁症患者有睡眠问题 [3],睡眠过多或过少是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之一。多项研究跟踪了人们的睡眠习惯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发现在某些时段的睡眠障碍会增加一个人在以后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因此,睡眠不足不仅是一种抑郁症的共患疾病,而且有可能可用于预测抑郁症的风险。 如今,心理学家开发了一系列可以改善睡眠的行为干预,这些干预措施经常帮助人们睡得更好,也可以缓解抑郁症状。如果一个人同时有严重的睡眠问题和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睡眠问题可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更重要的是, 睡眠具有保护作用:改善睡眠可以帮助预防成年人的抑郁症。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应用软件来干预睡眠,结果发现可以有效避免12-16岁有睡眠问题的青少年出现精神疾病症状 [4]。 随着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清晰,科研人员开始尝试利用所谓的“时间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调节睡眠和昼夜节律来治疗抑郁症等精神障碍。下面介绍几种靶向昼夜节律的抑郁症干预手段。 一、光疗法光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抑郁症方法, 早上照射30分钟亮光是治疗季节性抑郁症的一种公认方法。 该方法是对昼夜节律系统最强的影响之一,可以使身体的内部时钟与环境保持同步。最近的研究发现 “光疗”在非季节性抑郁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201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光疗可以协同增强抗抑郁药氟西汀的疗效 [5]。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光疗对于产后抑郁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6]。 图2.光疗法 ----------- 二、睡眠剥夺疗法早在1970年代初期,研究人员就意识到,让抑郁症患者连续保持清醒(即睡眠剥夺)36小时通常可以立即缓解他们的症状 。但睡眠剥夺治疗抑郁症存在一个大问题:这些患者的抑郁症状通常会在睡了一觉之后复发。后来的研究表明,将睡眠剥夺与光疗法以及睡眠相位提前(即早睡)相结合可以预防这种复发。在 2009 年的一项研究中,50%接受这种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在七周之后仍处于症状缓解状态 [7]。 现在一些欧洲国家正在使用“睡眠剥夺”的方法治疗抑郁症。虽然干预时间不长,但是医护人员需要使用各种办法保持患者清醒,因此该疗法大多在医院进行。2021年发表的一项探索研究表明,睡眠剥夺也可以在无需住院的情况下实施,从而提高其使用的广泛性[8]。 三、改变就餐时间如果现代生活增加了罹患抑郁症的风险,那么调整生活方式是不是有利于心理健康呢?一项未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昼夜节律打乱的人群(例如夜班工作)来说,如果继续在正常时间一日三餐(即在白天大家吃饭的时候用餐),可以显著缓解昼夜节律紊乱所带来的的精神障碍。 该策略也可以用于跨时区旅行以及其他现代生活带来的生物钟紊乱。 四、室内灯光设计另一种方法可能是重新设计家庭或工厂的夜间照明,减少夜晚工作环境的灯光对身体生物钟的影响。 昼夜节律系统对波长约为480nm的蓝光反应最强烈 。研究人员可以创建排除这些波长的光谱,但在人眼看来是正常的LED灯光。 其实,普通大众可通过改变他们的行为来缓和现代生活中昼夜节律紊乱系统对情绪的影响。科学家最近发布了一个“光健康”的指南,建议 在白天,室内环境的光强度不低于250lux;而在睡前3小时,室内光强度不高于10lux;而在睡觉期间,室内越黑越好,光强度不高于1lux [9] 。 主要参考文献:

1. Chellappa, S. L., Morris, C. J. & Scheer, F. A. J. L. Sci. Rep. 10, 18614 (2020).

2. Walker, W. H., Walton, J. C., DeVries, A. C. & Nelson, R. J. Transl. Psychiatry 10, 28 (2020).

3. Freeman, D., Sheaves, B., Waite, F., Harvey, A. G. & Harriso, P. J. Lancet Psychiatry 7, 628–637 (2020).

4. Werner-Seidler, A. et al. BMJ Open 9, e026502 (2019).

5. Lam, R. W. et al. JAMA Psychiatry 73, 56–63 (2016).

6. Garbazza, C. et al. Acta Psychiatr. Scand. https://doi.org/10.1111/acps.13482 (2022).

7. Wu, J. C. et al. Biol. Psychiatry 66, 298–301 (2009).

8. Veale, D. et al. BJPsych Open 7, e220 (2021).

9.Brown, T. M. et al. PLoS Biol. 20, e3001571 (2022).

注:本文摘译自Nature 2022年8月24日的Outlook “Can resetting the body clock help with d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