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快讯 > 正文

宁波象山全国首拍“蓝碳”,2340吨碳汇卖了近25万元-世界新动态

2023-03-01 08:55:58 浙江日报


(资料图片)

“每吨106元,成交。”随着拍卖师最终落槌,经过70多轮竞价,浙江某机械有限公司成功拍得宁波象山西沪港一年碳汇量。2月28日,象山西沪港碧海蓝天,一场特殊的拍卖会在这里举行,全国首拍“蓝碳”,约2340.1吨碳汇卖出24.8万元。

所谓“蓝碳”,即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存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

拍卖方之一的象山某海藻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荣介绍,1公斤的浒苔苗可长成1000公斤的浒苔,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和空气中的氮、磷、碳,起到固碳作用,被固定、储存的二氧化碳就是“蓝碳”。

如今,“蓝碳”价值正在成为共识。这次拍卖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企业和机构竞争激烈。浙江某机械有限公司拍得“蓝碳”后,该企业负责人王媛表示,这次购买碳汇量将作为储备,用于碳抵消,这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举措。

象山拍卖的“蓝碳”,主要由西沪港“西沪三宝”创造,包括海带、坛紫菜和浒苔,均属于藻类。为了摸清西沪港“蓝碳”家底,2022年7月,象山委托宁波海洋研究院进行碳汇量核算。通过监测、认证审核、核证等规范程序,确定西沪港每年约有2340.1吨二氧化碳的碳汇量。

对于“蓝碳”这个新鲜事物,如何反映它的市场价格是个难题。宁波海洋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何丛颖表示,采取拍卖的形式进行“蓝碳”交易,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价格,保障溢价空间,以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升。

据初步估算,象山的盐沼生态系统碳汇量每年达10.28万吨,以坛紫菜、海带为主的大型藻类养殖碳汇量每年约2.17万吨,以牡蛎为主的贝类养殖碳汇量每年约3.22万吨。在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看来,象山在全国首次拍卖“蓝碳”是一个创举,对于探索利用碳汇交易激活海洋经济有着重要意义。